時間的車輪總是不斷向前,一項技藝如若無法精進,那便只能化為歷史畫冊中的一粒塵埃。印象中上一次看見桿秤,還是去中藥鋪。醫師拿著小巧的戥秤,精準又平穩地的稱量一味味藥材。曾幾何時當我們走進嘈雜的市場,攤販用來稱重的不再是秤桿,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一形式各樣的電子秤。挑選好菜肉,碼上秤,不需要再撥動秤桿選擇砝碼就簡便而又快速的解決了一場交易。在電子秤普及之前,桿秤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,活躍在大江南北,與我們的生活曾息息相關。
桿秤的製作手藝世代相傳,有著極強的家族傳承特徵。桿秤匠製作桿秤技術是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。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,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點馬虎,稍有不慎,秤就會有偏差。桿秤匠對職業極為神聖虔誠,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。千百年來一代代傳承,有太多人曾靠這門手藝營生,以這門手藝過活。
拋光秤桿秤的稱量方法是簡單的槓桿原理,然而要手工製作一桿秤卻也絕非易事。大多數桿秤匠人既是木工也是鐵匠,因為製作一桿秤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他們自己打造。據說過去,往往需要百來道工序來加工一桿秤,但是現在大多數的桿秤匠人都不是自己打造所有部件了,像是秤卡和秤鉤他們都會選擇現成的,也因此減少了一部分工序。
即使簡化了部分的工序,製作一桿秤還是需要花費不少時間。第一步是刨杆,要將一根原木的粗樹枝打磨成一根筆直且光滑的木桿。看似簡單的步驟,卻十分考驗匠人的功力,因為刨出來的木桿不能太粗,會顯得占分量。也不能不能太細,否則掛了重物後容易壓斷。這也是桿秤匠人們的入門功課,他們可能做三年學徒,幾乎一年的時間都在學習以及練習刨杆的手法。
木刨也是桿秤手藝中必不可少的工具,刨子一前一後兩個片刀,一個用來磨圓木桿,一個用以打磨毛刺。拿著一隻小刨子,飛快的打磨著木桿。須臾間原本凹凸不平的木桿就變得筆直而光滑。打磨完杆,也只是結束了前期的準備工作。
然後就需要給桿秤定刀口,一共三個秤刀,兩個用來掛提紐,一個用來掛秤盤和秤鉤。從側面看,三個秤刀在同一基準線上,才能準確稱量貨物。而基準線的位置,也必須在秤桿上部1/3到2/5處。定刀口時,可以不用墨線,直接在秤桿上畫出一條筆直的線,這項絕活也是經過時間錘鍊的經驗累計而成的結果。
第三步是鑽刀孔,需要用武鑽一點點鑽出刀孔,裝上秤卡子。然後給秤桿裝銅帽,用薄銅皮包裹秤桿兩端,而銅皮不能突出於秤桿,所以需要匠人用心修剪出合適的大小。其實這一步驟沒有什麼實際作用,就只是讓桿秤更加耐磨損耗。
這更像是制秤手藝人間不成文的規定——讓自己的秤在實用的同時兼具美觀。接下來的工作是裝秤盤,第二個刀孔是槓桿的重力臂,並且是早先已經確定的位置。秤桿裝上秤卡以後用繩子拖住秤桿,讓秤砣走到秤桿最遠處,找杆的平衡點,刀托住的地方就是另一個支點,也便是第三個刀口。接下來就到了製作桿秤最關鍵的一步。定準星,也叫定盤星,就是在秤桿上找到零刻度的位置,因為只有找准了定盤星才能讓秤稱量時精準。
確定了零刻度後,就用標準砝碼確定最大刻度。而後才能在秤桿上測量和標記具體的刻度。這也是桿秤製作手藝中,最為精華的部分。本來確定力臂長度和重量之間的等量關係是一個複雜的數學計算,同時需要把計算結果反映在一根木頭上,又會變成複雜的測量。
但是使用的傳統工具兩腳規就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,不需要複雜的計算便可以很快就將長度等分。並且結果與計算出的一樣精準。要說制秤這門手藝最難的地方,要先用武鑽在秤桿上連續鑽孔,一根可以稱重十公斤的桿秤,需要打三百多個孔,卻只用了十幾分鐘就完成了打孔。
打好眼之後才能釘秤星。而還說很多過去很多工匠為了省事,只用水銀抹過便了事。這樣的星花是釘不起來的。釘星花是將上一步中鑽的孔洞中以細銅絲嵌插而後割斷、錘實。三百多個孔就需要嵌入三百多次銅絲,不斷地嵌入再用刀割斷銅絲。後用刀背將銅絲敲入,直到摸不出凹凸感為止才算是完全鑲入了一個星花。千百年來,桿秤的材質應地而異,而釘星花卻是桿秤匠人們代代相傳的技藝。
在一九五八年衡制改革以前,一市斤等於十六兩,因而原來的秤桿上是有十六顆星花,每一兩就是一顆星。它們是由北斗七星,南斗六星和福、祿、壽三星組成。買貨人如把東西稱給人家是足量的,就得足了星(特別是福祿壽);如果買貨人耍滑頭剋扣一兩就減福,剋扣二兩就損祿,剋扣三兩就折壽。經過刨杆、安刀口、包銅帽、定盤星、分步、鑽孔、釘星花幾個步驟後,一把桿秤在手下已經大致呈形了。剩下的就是打磨、清洗、染色、拋光等後期處理工作了。
做一桿秤最少需要花費4.5個小時,可是一桿秤的要價僅有幾十元。時至今日,桿秤已經慢慢淡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,所以想靠賣秤為生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。而制秤這門手藝,學習要花很長時間的,現在年輕人誰還願意去學一門「沒用」的手藝啊。桿秤在近幾十年的時間內迅速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,越來越少的人使用桿秤。甚至大多數的零零後都沒有見過桿秤,跟談不上去使用它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,市場對於桿秤的需求江河日下。比起要不斷撥弄秤砣的桿秤,人們更願意用簡單快捷,放上貨物就可以知道精確重量的電子秤。當然,我們並不否認電子秤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快捷,也不得不承認桿秤退出我們的日常只是歷史的必然結果。
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,很難說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對於我們的生活到底帶來了多大的改變。或許大多數時候並不是我們選擇放棄那些老舊的事物,而是科技與時代強迫我們不得不捨棄一些東西。不得不承認的是,我們都在被動接受著時代的變化。而曾經老舊的事物不斷被我們拋在身後,畢竟不是什麼東西,都可以永遠不被替代。
高雄花藝教學, 微型小道瓊,